
9月23日,We愛交流營第二天。往屆We愛人回娘家與「後浪」們分享心得,營員們看片交流,聊得更盡興。
改變,以We愛的初心
傅藝超、郭昱辰和林信良都是往屆We愛大賽的獲獎者。他們出生、成長在不同的地方,參加We愛的時間也不同,但感激和感情卻是相同的。聊起自己當年參加交流營的經歷,三位前輩無限感慨。
傅藝超最難忘的是,在當年大師課程上,他勇敢地向好幾位影視界的大咖導師提問,都得到了熱情的指導,深受啟發。還有導師後續發來合作邀請。由此他深感「敢於開口」的重要性。
郭昱辰則兩眼放光地說,在交流營有機會看到更多其他導演的作品,聊作品是拉近彼此最好的話題:「多和邊上的人聊天,你未來的合作夥伴有可能就在裡面。」
已過不惑之年的林信良,因為生活中也被喚作「阿信」,常被與那位台灣歌手混淆。當年交流營破冰時竟然被要求上台高歌一曲。「開始是有一點點抗拒的,對音樂也不懂。」但後來發現,勇敢走出這一步,沒什麼不好。與年輕人增強了互動,讓他學到不一樣的思維,亦找回了創作的初心和勇氣。


珍視,許下We愛新願
溫情回顧之後,前輩們緊接著送上一系列新訊息:We愛大獎加碼輔導創作計劃、We愛許願卡,這些又是什麼新驚喜?
We愛輔導創作計劃,為兩岸青年開啟更新的可能。有機會獲得啟動資金,創作自己的下一部短片,或是合作下一屆We愛大賽的主題定製片,令青年們躍躍欲試。每位營員現場拿到We愛許願卡,大家可以在上面寫下自己的心願,期待在We愛實現:想見哪位導演?創作需要什麼協助?需要We愛如何改進?一系列的創新,連前輩們都羨慕不已,直言:「這屆營員太幸福!」

交流,展望未來合作
在上海戲劇學院青年影像傳播中心主任沙揚和電影導演鍾倍爾、MMA微電影協會秘書長賴麗雪的指導下,營員們觀看了本次大賽的8部入圍作品,並現場與主創者展開交流。
受到專家前輩們的熱情感染,後輩們的情緒持續高漲。在問答環節,大家大膽發言、踴躍提問。大到影視產業的盈利模式,小到購買劇本需要多少錢,甚至是動畫拍攝是否需要分鏡頭處理等等。還有營員直接拋出自己正在醞釀的創作計劃,誠邀小夥伴一起來幫忙。
交流時短,We愛情長。傍晚散會,大家仍意猶未盡,第一個We愛心願就此生成:就在今夜,還要看更多,聊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