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去做」勇敢闖出自己的路–紀佳佳導演專訪

     紀佳佳導演來自上海,目前仍在臺灣藝術大學電影系攻讀碩士三年級,拍攝的第一部短片《雙人晚餐》即入選2017年We愛.兩岸青年短片大賽,創作實力不容小覷。外表柔美的她,說起話來思路清晰、條理分明,煥發著內在的堅韌美,不怕挑戰挫折,勇敢追夢。

遠嫁來臺的上海姑娘 在臺藝大開啟執導之路

紀佳佳導演在大陸學校念的是翻譯系,雖一直對電影有著憧憬與熱愛,但苦於沒背景,所以畢業後先到上海的一間拍賣行(賣當代藝術品)任職,因而與先生結識。

結婚多年的紀導演,一直與先生分隔兩地工作,兩人都各有堅持,誰也不願離鄉背景、拋棄既有到對方的土地生活。2015年適逢臺灣對陸配政策鬆綁,紀導便把握機會報考臺藝大,一來不僅可圓了導演夢,二來也終於能與先生共同生活,解決了這長期僵持不下的難題。

但真正來臺和先生在一起生活後,才深覺夫妻間的相處是門大學問,各種問題相繼產生,回想前半年的磨合期,「那段日子過得挺兇殘的!!」紀導打趣的說。「但是這種衝擊,反而給了我創作動力,想把兩性相處的問題,用幽默的方式體現出來。」 

拍攝一部影片,最辛苦的部分是什麼?

「對我而言,最辛苦的部份,分體力和腦力。」紀導在籌備《雙人晚餐》時已大腹便便,希望能趕在小孩出生前將影片完成,所以當下是背負著生產的壓力,非常緊密的安排拍攝行程,從腳本到製作完成大約費時3個多月即完成;另一方面,紀導認為腳本的構思也是挺困難的,因為要在很短的時間內(短片),把想說的東西明確表達出來,需要有一定的經驗和程度。開拍的前置時期充滿著許多的變動因數,例如場地、演員的安排…等,常常都會臨時起變化,製作期拉的愈長,花費的成本就會愈高,這些都是需要一一去克服的問題。 

擅長黑色幽默喜劇片、最欣賞Woody Allen

紀導演擅長黑色幽默喜劇片,以自身經歷過的事情為發想創作,《雙人晚餐》就是和自己嫁來臺灣所經歷的事情有關。「我想拍一些貼近自己的事!」因為經歷過,才能更觸動人心。

「我最想挑戰瘋狂喜劇,就是能讓觀眾從頭笑到尾。因為有時覺得自己過於嚴肅,缺乏完全放鬆、完全放開的狀態,如果往後有更多idea的累積,我倒是很想嘗試。」紀導還說,最欣賞的導演是伍迪.艾倫(Woody Allen),先不論他最近的醜聞延燒話題,艾倫今年已經83歲了,每年都能有作品產出,也許會一直堅持拍到壽終正寢的那一刻,這種「持續」的精神,值得令創作者致敬。 

期許畢業後以影視工作者的身份當職業

「我的父親是拍紀錄片的,現在已經退休了,他的時代是在體制內的,有自己觀看事物的視角和批判,感謝父親培養我獨立思維的能力。父親在技術方面如攝影、剪輯…都能自己一手包辦;但我對這些沒有這麼大的興趣,我比較喜歡說故事。」紀導說。

目前重心仍擺在專心完成學業的紀導,希望畢業後能以影視工作者的身份當作職業,至於是在上海還是在臺灣發展,端視機運。未來想走影展之路,讓作品不僅能受到肯定,也能被大眾看見。 

2017年到上海參加交流營的收穫

「這是我首次以創作者身份,去參加的集結創作活動,相當充滿新鮮感。」原是想藉此機會回娘家的紀導,實際上絕大時間都在交流營裡,因為課程排的很滿,根本沒有時間回家看看,但能和交流營學員們學習交流,真的收穫頗多。

在為期8天的交流營裡,紀導看到兩岸創作人才多元的不同性,「大陸的創作人才有個市場在,資金來源較充裕,去做拍片這件事不會很難;臺灣的創作者較細膩,有和大陸不同的洞見,但很多還是在單打獨鬥的狀態,較沒有集結的感覺。」

「導師的授課好密集,可得到許多行業內的經驗,這對一個學生而言相當寶貴。另外還有2-3天的集體作業,是將臺灣和大陸學員並在一組共同作業,自由拍攝。過程中大夥們很自然的變成朋友,建立了一定的友誼,直到現在都還有聯繫。」

交流營之後的兩岸校園巡展,讓紀導有機會和高中學子們互相對談、分享經驗,「若我能鼓勵到他們,也是很有意義的。」紀導說。

「導演就是要不斷有新的東西進來,參加交流營發現兩岸的差異性,會讓你有新的啟發,創作者就是要把自己打開。」

「若你想瞭解當地的人、當地的生活,最好自己親自去接觸,網路上查到的不一定真實,只是片面之詞,若只靠媒體、別人給你已轉換過的資訊去認識,這對一個新的事物都是不公平的,透過We愛就是很好的管道,讓大家直接面對面,得到的感受才是最真的!」 

臺灣與大陸導演拍片的風格差異?

紀導就觀察去(2017)年參賽We愛的作品,覺得大陸導演的情感表達方式是直接的、清晰的,不拐彎抹角,場景也是大山大海,很廣大、寬闊;臺灣導演較注重於內在的東西,表達方式不是一下子全都說出來,要你慢慢去體會。兩者在主題與取材上也很不一樣。大陸導演比較主流(市場性),臺灣則比較會關注邊緣人。 

創作作品若與市場發生衝突,如何取得平衡?

身為一位導演,要很清楚明白能妥協的底限是在哪裡?能與資方妥協多少又不違創作初衷。「市場票房是不可預測的,若只看票房資料只會扭曲自己的初衷,對我而言,把自己的東西做好才是重要的,那一塊就交給市場,不要防礙到自己。」紀導演說。 

不要一昧的只依靠靈感 不如辛勤的去耕耘

做為一個創作者都很容易產生焦慮、自我懷疑,紀導對自我的鼓勵「就是去做!」在做的過程中,這些負面的情緒會慢慢消減,轉化成創作的東西,多積極正向思考,才是一個創作者應該具備的能力。

非本科系出身的紀導,謙虛的表示仍有很多東西還要學習,感謝指導老師和同學給予的協助。認為自己拍片的經驗還不多,目前都是拍一些練習的作品,沒有拿出來參賽,把這當作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回想之前看過的一本書《創作, 怎麼搞的》,提到靈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唯有辛勤的耕耘,每天持續的寫,自然會提升你的技藝,是技術也是藝術,都是靠慢慢積累來的一個過程,不要一開始就定在一個高點去追求。當技術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內涵也足以支撐的時侯,才會形成一個藝術。 

Share This Post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