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說故事的熱情—徐仲彥導演專訪

徐仲彥導演專訪

去年剛成立獨立影音工作室的徐仲彥導演,以「送你最後一哩路」一片,拿下第二屆「WE愛.兩岸青年短片大賽」的優秀獎。被問到為何會參加短片大賽,徐導演直言「為了獎金。」隨後又補充「當然和他人交流、多認識新的作品也是相當吸引人的。」

不同於男女情愛的「愛」

被問到為何會選用「送你最後一哩路」的題材來參賽,徐導演表示該片是他于臺灣藝術大學就讀在職專班的一個期末作業,因為平常就有注意各項影展投稿,剛好這部作品的題材比較特別,不是那種一般的愛情,而是偏向同階層的關係,講述一個以腳尾飯祭拜遊民、對於遊民的『友愛』的故事。本來抱著投稿試看看,沒想到居然獲選了。「我本來以為是只有愛情類的作品才會入選得獎,沒想到這個活動的入圍和獲獎作品涵蓋的面向還滿廣泛。」他笑道。

與有經驗的演員合作 能激發更多創造力

回憶起「送」片拍攝過程,最難的還是故事發想。其他像是拍攝、剪輯、後制等都很平順。導演當時就想將社會題材和宗教民俗結合起來創作,最後便以腳尾飯和遊民的方式來呈現。

談起本作的男演員,徐仲彥導演說道:「會選擇這位演員擔綱遊民這個角色的原因,是因為他曾是輔導遊民的志工,因為擁有親身經歷,表演起來才有真實感。拍攝過程中,他還幫忙發展了許多細節,例如:他說遊民會把身上的打火機、香煙等比較值錢的東西,藏在樹洞或別處,以免被其他遊民發現,甚至於會被其他遊民認為不配當遊民。加上他本身非常有經驗,只需要大概給個想要的畫面,便能很快詮釋出來,所以拜他所賜,拍攝非常順利,一個晚上就拍攝完成。」

從平面攝影開始的拍片之路

徐仲彥導演說自己原本就想念傳播科系,大學一開始是從平面攝影開始,慢慢接觸到動態攝影、剪輯等部分。「前幾年到台東服教育替代役,那時很風行縮時攝影,我也拍了一部縮時攝影短片叫『黏上臺東』,還有獲獎呢!」導演開心的笑稱。

一般導演拍片或多或少可能都有目標或憧憬的物件,但徐導演卻笑稱自己沒有這樣的物件,「我不想因為崇拜而設限自己的路線,畢竟誰也不知道未來發展會如何!」

We愛電影大師交流營 體認上海拍片技術成熟

從未去過上海的徐仲彥導演,經過這次參加活動的最大體悟就是「上海導演拍片的技術相對成熟,但作品普遍商業氣息比較重,導致題材相對單一化。也有可能很多是已經出來接案的成熟導演,而臺灣過去參展的則是學生作品較多,也許這是造成兩邊作品品質差異的原因之一。」

這次交流營的導師安排,徐仲彥導演表示「某些講技術層面、劇本的課程規劃,對我來說就比較實用,因為我對產業相關的實際內容比較有興趣,未來也計畫往海外拍片,去見識不一樣的事物。而此行還有一個很大的衝擊,就是大陸有許多90後的年輕導演已經擁有獨立的公司或工作室,看著他們在影視產業裡紮根築夢,也促使我回台後積極推進『樣相影像有限公司』的成立,主要專營廣告、紀錄片、短片、影像方面的製作與拍攝,跨足劇情片與紀錄片的領域,這間公司的成立離我的夢想又邁進一大步。」「我本身待過傳播業、電商與媒體,現正就讀臺灣藝術大學電影系碩士班,也期許未來能結合自身多樣產業的經驗,可以透過We愛.兩岸青年短片大賽相關後續的活動,像是工作媒合、影展曝光等,能夠更快的與臺灣甚至是大陸地區的導演或製片方連結起合作機會。」徐仲彥導演表達他的理想與未來規劃。

給從事影像創作後輩的一句話

談起電影大師交流營的參加心得,導演表示「去年帶著作品『送你最後一哩路』參加了We愛.兩岸青年短片大賽的活動,收穫良多,不論是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短片專場放映,讓兩岸各地的導演一起觀摩自己的作品,會後大家互相交流心得感想。此外最有收穫的應當是安排臺灣與大陸兩地青年導演分組一起拍片的活動規劃,大家腦力激蕩,從劇本的構想開始,到實地拍攝、討論後製,一起享受拍片與創作的過程,讓我覺得不論是臺灣或是大陸導演,大家都朝著同個目標前進,一種創作的動力激發著大家的潛力,真的讓人樂在其中。」

被問到給拍片後輩的一句話,徐仲彥導演笑著說他的答案很八股,「保持說故事的熱情!因為出社會後,你可能會變成一個工具人,腦中只想著如何達成業主的要求,原本擁有很多的想法,但在被業主一次次的推翻後,逐漸失去了創造力,因此一定要多接觸不同的人事物,多看看這個世界,永遠保持熱情!這就是我最想給年輕影視工作者的鼓勵。」

Share This Post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