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系出身 努力投身影像創作
郭冠伶導演大學就讀大眾傳播學系,大二時接觸導演學課程,在課程中慢慢摸索,最後確定往「影像創作」發展。當時她在課程中所拍攝的也是短片,是以自己的親身經驗作為題材編寫創作。
首屆參賽僅是副導 第三屆自行參賽嶄露頭角
郭冠伶在第一屆We愛˙兩岸青年短片大賽是以「腳銬男孩」副導演身份參與,在交流營中和許多創作者認識、並相約彼此有新作品的話,再到We愛電影大師交流營中碰面,也因此再度參加第三屆We愛,並以自己執導的作品「五歲的哀悼日記 Bubbles」獲得銅獎殊榮。
挑戰一鏡到底 談大人與小孩如何面對生命議題
冠伶導演於第三屆We愛˙兩岸青年短片大賽獲獎作品「五歲的哀悼日記 Bubbles」,故事靈感來源於親身經歷,描述一位年約五、六歲的小朋友,某天想要找爺爺玩,卻不知家中大人正忙著準備爺爺的後事,持續在家中四處尋找爺爺,希望能透過這個故事描述孩童與成人在面對死亡時,不同的視角和觀點。
拍攝場景是在冠伶老家中拍攝,除了飾演主角的小朋友外,其餘臨演都是由家人擔任,最初擔心家人認為拍喪事觸霉頭,不過在多次溝通後,家人們也願意支持擔綱演員。
整部作品長度雖然只有三分鐘,但大膽採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過程中只要一個NG或鏡位出錯,就得從頭到尾再來一次。雖然團隊沒嘗試過這樣的拍攝手法,演員也都完全沒經驗,但大家極力配合,沒有任何一句抱怨,讓第一次挑戰一鏡到底的冠伶導演非常感恩,能獲得銅獎殊榮,真的是要歸功於所有的團隊成員。
在We愛找到歸屬感,期待遇到志同道合的創作者
這幾年冠伶導演參加過幾個兩岸的電影節活動,相較之下,覺得We愛是相對有經驗的影展,安排的活動也較為完整,有大師講座、采風拍攝、業界參訪等規劃。最特別的是在電影大師交流營期間,主辦單位特別安排晚上的小組作品分享會,讓導演分享個人作品的創作過程,其他人則表達想法與建議,這種交流讓創作者收穫很多,和其他青年影展比起來,這一點讓她很能感受到主辦單位希望參加者好好把握這個交流的機會,這份用心讓她有了歸屬感,也更期待在活動中遇到志同道合的創作朋友。
重访上海名人故居 寻找创作灵感
冠伶導演的家人在上海工作,因此對上海並不陌生。她提到上海的移動方式除了地鐵,最多就是走路與騎自行車。在We愛上海電影大師交流營期間,一群喜愛創作的人,不帶任何包袱走在深夜的上海街頭,分享討論彼此的創作,那一股對影像工作的熱情,讓她對本次影展留下相當深刻的印象。
『上海是一座擁有豐富文化底蘊的城市』,這是冠伶導演對上海最深刻的印象。因為在交流營期間,主辦方規劃在徐匯區名人故居的采風拍攝景點,感受到深刻的文化風采與歷史痕跡。故而在活動結束後,自己也曾再度拜訪,去尋找創作的靈感。
台灣創作者重情感與細節 大陸創作者主題多正向
對於兩岸青年導演之間創作差異的看法,冠伶導演認為應是兩邊不同的成長背景造成,比較兩岸人口數,就能观察出两岸青年竞争激烈的程度落差。創作者在台灣較有機會和餘力感受周遭的事物,創作時會從比較細膩的情感、細節部分發想、著手;但在大陸,創作者的故事主軸大多很正向、以一個大主題為背景拍攝。
因為生活背景不同,每個人所感受到的、想表達的東西不一樣,就會影響作品表現,讓兩岸青年導演的作品呈現不同面向。這也是很有趣的地方,我們透過作品的交流,也可以深度了解到在不同背景下生活的創作者,他們最真實內心的想法。
疫情衝擊 口罩成2020年象徵
冠伶導演表示,這半年來創作重心放在寫腳本,因此疫情對自己影響較小,但周遭朋友在拍攝長片或是在劇組的,所受影響就很大了。但相對而言,對於這一代的創作者來說,發生疫情可能是個很特別的感受與經驗,前輩因為沒有遭遇這麼嚴峻的情況,碰到時處理起來也是相對吃力,但是自己經歷過後,便有應變的經驗,以後留給後輩,這也是一種經驗傳承。
再者疫情影響,讓大家都戴上口罩,以時代劇的角度來看,口罩或許能夠當成2020年的一個象徵。自己與其他創作者也在構思如何從口罩延伸到其他議題,對於創作來說也是一個很特別的挑戰。
We愛交流營重視創作者間的交流 盼能保持初衷
冠伶導演提到,We愛˙兩岸青年短片大賽是她參加過少數較注重於創作者彼此交流的影展,是這個活動最特別之處。她希望We愛的活動能繼續保持這創辦的初衷,讓更多創作者能在短短八天的活動期間,找到志同道合的創作夥伴。